政经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朱民:“二次探底”应不会发生

IMF副总裁朱民在大连参加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接受FT中文网专访,回答了有关全球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欧债危机出路、IMF转型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这段视频精选了他的一些观点。我们会稍后发布访谈的完整版。

政经

成思危:欧洲要救,但更要自救

中国前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大连参加2011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接受FT中文网专访,回答了中国是否应当救援欧洲、中国四万亿刺激计划“后遗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这段视频精选了他的一些观点。我们稍后会发布访谈的完整版。

中国商人,冰岛地主?

中国商人黄怒波眼看就要成为冰岛的大地主——900万美元,计划购买冰岛0.3%的国土。有人担心其中有政治利益,黄怒波却坚称这是旅游开发。金融时报记者 安德鲁•沃德带您前去冰岛一探究竟。

亚洲能独善其身吗?

美国欧洲深陷泥潭,亚洲似乎风景独好。但在野村亚洲首席经济学家罗伯特•萨布拉曼认为,如果形式进一步恶化,亚洲也难独善其身。

日本首相的走马灯

野田佳彦当选日本新首相。20年内,日本领导人的更迭之快让人目眩。FT东京记者站站长王明为您历数这个长名单里,首相们的短暂任期。

日本新首相野田佳彦:“泥鳅”的抱负

新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将自己比喻为一条泥鳅,要投身于日本“浑浊的政治”中,努力为自己的祖国取得一些成绩。FT东京记者站站长王明对他的政治抱负、领导风格和执政前景作了一番解读。

格林斯潘:美国财政政策在起反作用

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接受FT专访时表示,这一次美国经济的复苏和二战之后所有其它复苏的不同之处,在于房屋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的空缺。造成这种空缺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巨大的不确定感,而正是美国政府目前过于激进的财政政策造成了这种不确定感。

卡扎菲政权倒计时

英国《金融时报》驻中东记者西梅昂•克尔分析利比亚反政府军是如何在与卡扎菲政府拉锯6个月之后,突然扭转局势攻占首都的黎波里,让卡扎菲政权瓦解的。

人民币回流机制意义重大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香港期间,宣布多项经济措施,被认为有利于进一步确立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渣打银行经济学家刘建恒接受FT记者库克森采访时表示,人民币回流机制为境外投资者更多使用人民币创造了更多理由,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减赤:动了真格?

两位Lex专栏作家对美国两党达成的提高债务上限和减赤协议有不同看法。一位认为,这个协议的确让市场安心了很多,而且美国政府在减赤上似乎动了真格。另一位认为,减赤决心虽然好过没有,但幅度小过预期,最多只能算一个象征性举措。

Lex专栏:中国基建投资须降温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的两位专栏作家通过温州动车事故,讨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安全性”。

杨再平:中国地方债问题要靠“协商”解决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中国银行业正在积极应对地方政府平台债务问题,这个问题需要银行业与各级政府“协商”解决。他认为银行业目前的房地产类贷款尚属稳健,但银行业需要为房价出现大幅下跌做好预案。

沈建光:中国进入“全面通胀”时期

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之前过于宽松的信贷环境、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及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全面通胀”时代,这轮通胀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但他认为,工资上涨对中国产业西移和经济结构转型是个利好。

夏斌: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已是决策层共识

中国6月经济数据显示,通胀依然高企,但经济“热度”在显著降低。如何前瞻下半年经济环境、解读政策走势?FT中文网专访了数位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分析师,请他们为下半年中国经济把脉。 在这个专访中,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必然会有所放缓,已是高层共识。但经济是否会“硬着陆”,还要看金融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否稳健。

韦森:政府投资冲动是中国信贷问题之源

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韦森认为,中国各级政府的投资冲动,是信贷“阀门”关不上的主要原因。要抗击通胀,就必须遏制这种投资冲动。但矛盾在于,从抗击金融危机的“四万亿”到新近出台的“十二五”,许多政策目标都需要大量政府投资才能实现。

盛洪:中共最大挑战是遏制滥权

中共建党90周年之际,FT中文网专访了多位中国政党及体制的观察家、学者和意见领袖,通过系列文章和视频关注中共发展与转型。在以下两个视频专访中,我们分别与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交谈。前者是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的支持者;后者被视为中国“新左派”代表人物之一。通过这两个专访,我们试图向读者传递来自两个不同思想阵营的声音。

崔之元:“重庆模式”的借鉴意义

中共建党90周年之际,FT中文网专访了多位中国政党及体制的观察家、学者和意见领袖,通过系列文章和视频关注中共发展与转型。在以下两个视频专访中,我们分别与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交谈。前者是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的支持者;后者被视为中国“新左派”代表人物之一。通过这两个专访,我们试图向读者传递来自两个不同思想阵营的声音。

挪威的烦恼:巨额盈余

40年前,在北海发现的油田将这个500万人口的国家从“斯堪的纳维亚的穷亲戚”变成了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如今,在欧洲大多数地区受困于艰难的经济形势之际,挪威却面临着另一个挑战——如何管理它的超额财富。

萨默斯:美国如何避免“失落的十年”

美国前财长、奥巴马经济顾问拉里•萨默斯与FT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对话时说,美国经济在这次危机后的表现,要好过以往,美国政府的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但长期来看,美国必须着手解决收支错配的问题。

墨西哥城如何“治堵”?

人口已经达到2000万、还在不断增长的墨西哥城,正在面对空前的基础设施压力。在扩展地铁网络的同时,当地市政府还在大力推行自行车租赁服务和收费高架道路的建设。

FT专访:梅德维杰夫

在俄罗斯下届大选临近之际,FT在圣彼得堡专访了总统梅德维杰夫。他表示,就像任何一位总统一样,他希望能够再次参选并连任,但最终的决定将会和总理普金共同作出。他同时表示,由于他与普金代表同一个政治阵营,所以两人不应该成为竞选对手。

FT记者解读梅德维杰夫专访

参与专访梅德维杰夫的两位FT记者解读了这位俄罗斯总统从专访中透露出的信息:他是否会参加明年大选?他是否会支持外部干预叙利亚?以及他是否真正进入了总统的角色?

印度渔民的反核斗争

印度西海岸一个风景优美的渔村,在当地政府决定征用土地兴建六座核反应堆后,成了冲突的中心。冲突的双方一边是为失去家园和生计而焦虑的当地人,一边是将核能看成支撑快速经济发展唯一途径的印度政府。

里约热内卢复兴之路

在巴西迁都巴西利亚之后,曾经的繁华之都里约热内卢经历了漫长衰退,毒贩当道,腐败盛行。但这个城市迎来了重生的机会。对贫民窟的清理、附近海域大型油田的发掘,以及2014年的世界杯足球赛和2016年的奥运会,正让里约热内卢踏上复兴之路。

中国制造业“超美”背后

去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FT制造业编辑彼得·马什(Peter Marsh)引用一项调查报告称,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仍然大大高过中国。美国的工资增长缓慢,而中国薪酬快速上涨,将影响两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力量对比。

卡恩事件:IMF转折点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作者爱德华•哈达斯(Edward Hadas)认为,卡恩因性侵犯指控遭逮捕,虽然是个人事件,但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起到深远影响,加速世界权力东移的进程,成为IMF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卡恩官司震动法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被正式指控性侵犯,保释遭拒。法国《回声报》驻纽约记者Virginie Robert接受FT采访时说,法国人对此感到十分震惊,这一事件将改变法国政坛局面。

张欣:中国商业女性机会比外国多

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在接受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采访时表示,中国正处在一个创业时代,为商业女性提供的机会比别处更多。她说,她个人的成功故事,其实是一个“中国故事”的缩影。

FT辩论:皇室大婚与英国社会

威廉与凯特,是否将成为又一个童话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出生平民之家的女子,嫁入蓝色血液的英国皇室,是否意味着时下的英国社会里,人人都可以攀爬那架“社会阶梯”?FT邀请资深编辑和知名学者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皇室大婚拖累英国经济?

尽管英国皇室大婚预计将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伦敦,但英国政府决定将威廉王子大婚之日作为公共假日,酒店业预计此举将打击商业旅行,造成更大的损失。

探访福岛核电站禁区

英国《金融时报》驻东京记者王明(Mure Dickie)前往日本政府在发生核泄漏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20公里设立的禁区,采访了生活在禁区边缘的居民

日本“核难民”未来堪忧

FT驻东京记者站首席记者王明(Mure Dickie)探访位于埼玉市一个体育馆的“核难民”临时避难所。1200名来自福岛核电站附近双叶町的避难者目前在这里能得到基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供应。但他们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甚至是否还能重返自己的家乡和农田。

日本海啸防御为何失效?

FT驻东京记者王明(Mure Dickie)探访遭海啸袭击的日本海滨小镇大槌町(Otsuchi),发现在设计时被认为能够防御最强烈海啸的海边堤坝也被冲断。当地居民称,这次海啸的力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盟军空袭激励利比亚反政府军

FT驻中东记者托拜厄斯•巴克(Tobias Buck)从利比亚图卜鲁格发回报道称,在西方盟军的猛烈空袭下,卡扎菲政府已军基本陷入守势,乐观情绪再次在反政府军队中蔓延。

探访日本海啸重灾区

FT驻东京记者站首席记者王明(Mure Dickie)探访日本强震和海啸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城镇,目睹建筑物的断壁残垣,以及灾民的无助。

加藤嘉一:大灾将重造日本

在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与我们进行的有关日本地震和核危机访谈的下半部分,他讲述了媒体在日本抗灾中扮演的角色、日本民众对待国外救援的态度、以及这场灾难将在民众、政府和产业间引发什么样的思考。

加藤嘉一:日本从未这样恐慌过

FT中文网专栏作家加藤嘉一在东京亲历日本9.0级强震及此后发生的核泄漏危机。震后第四天他回到北京,在第一时间与我们进行了访谈。在上半部分中,他讲述了天灾和核危机在当地造成的恐慌,以及政府和民众的应对努力。

日本核危机:最坏会怎样?

FT科技编辑克莱夫•库克森(Clive Cookson)解释了福岛核电站二号反应堆的爆炸情况。他认为,即使出现最糟糕的情形,这场核泄漏的后果仍将好过2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日本地震画面

这是FT从日本NHK电视台获得的一组在海啸发生时,日本当地居民拍摄到的画面。

日本核泄露有多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科技记者克莱夫•库克森描述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大地震和海啸后,出现核事故的起因和经过,并分析了核泄漏给当地居民健康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迄今为止,核电站周围的辐射水平还没有到达引发严重辐射疾病的程度。

日本经历“战后最严峻危机”

FT驻东京记者乔纳森•索布尔描述大地震和海啸之后,日本政府的救援行动和国民反应。

油价飙升“罪魁”:伯南克还是卡扎菲?

全球油价再度高企,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作家爱德华•哈达斯认为,背后的主要原因并非中东动荡的局势,而是市场中过于充裕的资金,和人们的恐惧心理。

英国女性创业潮

在英国,尽管女性创业的可能性仍然只有男性的一半大,但正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创业之中。有很多原因让她们这么做:自己开办公司,就不会遇到职业发展的“玻璃天花板”;对于要承担家庭义务的女性来说,自行创业还能提供一种灵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迪拜楼市:胜景难再?

在金融危机过去两年后,一度风光无限的迪拜楼市仍未爬出谷底,城市中烂尾楼随处可见,围绕房地产业的大量法律争端让投资者望而却步。但一些业内人士表示,只要跨国企业和投资者仍然将迪拜视为进入海湾地区的据点,迪拜的楼市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实现复苏。

巴林抗议活动升级

受到埃及政权被推翻的鼓舞,数千巴林民众上街示威,呼吁政府下台。巴林政府派遣坦克进入首都,在冲突中已导致至少三名示威者死亡。英国《金融时报》记者西梅昂•克尔从现场发回报道。

中国留守儿童的春节

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几乎是中国儿童总数的20%。在这个传统上家庭观念浓重的国家,许多农民工把孩子留在老家去城市赚钱打工,而他们几乎没有其它选择。

埃及革命的意义

英国《金融时报》外交事务编辑詹姆斯•布利茨认为,穆巴拉克下台是自1979年伊朗革命之后,中东地区发生的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显示了“人民的力量”的强大。这一事件将会给这一地区、甚至全球带来深远影响。

巴西加入美国围剿人民币?

美国财长盖特纳本周在巴西呼吁该国与美国一道,向人民币施压。英国《金融时报》编辑、前任驻巴西记者乔纳森•惠特利(Jonathan Wheatley)认为,在新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务实主义作风的领导之下,巴西正在疏远昔日的“金砖”盟友中国,向美国靠近。

版权声明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本网络视频的使用必须遵循英国《金融时报》网站(www.FT.com)的条款,我们建议您阅读条款的全部内容。您所接受的服务仅限于个人和非商业的用途。英国《金融时报》不承诺此项服务是无误差或是连续的,同时也不给予您在任何使用(权利)方面的承诺。网络视频中非英国《金融时报》人员所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他们本人而非英国《金融时报》的观点立场,英国《金融时报》不承担由他们所表达之观点产生的任何责任。观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视频播放器。请查看与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兼容的浏览器清单

|‹上一页‹‹14151617181920212223››下一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