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埃及:投资良机还是失败国度?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作家讨论投资者应当如何看待埃及局势。他们认为,在埃及推翻穆巴拉克政权,要比在突尼斯推翻当地政权难得多。而投资者对埃及经济一度过于乐观。它很可能不仅不能成为一个投资机遇,反而会如你所说,成为一个失败的国度。

政经

美国对埃及立场转向强硬

白宫首次表示,美国将重新评估对埃及的援助,包括每年给予后者的13亿美元军事援助。这显示出,对总统穆巴拉克无法满足反对派的要求,奥巴马政府正感到越来越厌烦。

FT总编巴贝尔点评达沃斯

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莱昂内尔•巴贝尔(Lionel Barber)在点评本届世界经济论坛时表示,尽管美国失业率仍然高企,但是美国经济整体表现让与会者感到乐观。他表示,与会者一致认为中国经济今年很可能克服通胀压力,继续高速增长。但北非政治局势让与会者普遍担忧。

埃及:下一个突尼斯?

埃及爆发多年来程度最为激烈的示威游行。抗议者要求执政近30年的总统穆巴拉克下台。英国《金融时报》驻中东记者迈克尔•皮尔在开罗解放广场发回报道。

船桥洋一:中国尚未找到替代“韬光养晦”的良方

日本《朝日新闻》主编、外交政策专家船桥洋一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中国不再满足于邓小平倡导的低调发展、和平崛起的策略,但同时又还没有找到“韬光养晦”政策的替代品。他认为,经济增长让中国变得更加自信,而对资源、领海等缺乏安全感,则让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时,往往会表现出过激反应。

“中国塑造世界”系列:中国商贸的战略转移

随着中国主席胡锦涛对美国展开国事访问,英国《金融时报》推出系列报道“中国塑造世界”。作为这一系列的一部分,FT旗下杂志《中国投资参考》总编辑金奇(James Kynge)与FT国际事务编辑Tom Mitchell探讨了后危机时代,中国商贸的战略转移——从欧美转向发展中世界,以及这种转移对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影响。

萨巴特罗谈西班牙经济改革(英文)

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巴特罗(Jose Luis Rodriguez Zapatero)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驻马德里首席记者维克托•马莱(Victor Mallet)专访,他表达了自己对西班牙经济改革的期望,谈到了欧元区的未来,以及他计划优先解决的政治议题。

积怨引发突尼斯骚乱

英国《金融时报》中东主编鲁拉•卡拉夫:尽管突尼斯骚乱是由高失业率而引发,但凸显了民众长期累积的更深层次的不满情绪。对于自上月以来陆续发生的骚乱事件,该国政府采取了严厉的媒体管控措施,消息只能通过Twitter和Facebook传播出来。如今,政府又开始阻断这种传播方式。

胡泳:不应高估微博对中国社会的推动力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互联网观察家胡泳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采访时说,微博是中国出现的首个全国性的跨地域、跨阶层交流平台,以极低的门槛为公众创造了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将会帮助改善中国的媒体环境。但他认为,微博只能起到激发公众讨论的作用,如果讨论不能带来实质性的制度层面的改变,那么微博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网络已成为“第五战场”

美国国防部副部长威廉•J•林恩(William J. Lynn)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美国国防部将网络空间视为继陆地、海洋、空中和太空之后的第五维战场,从网络间谍到信息网络攻击和病毒——比如可导致物理破坏的“超级工厂病毒”(Stuxnet)——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他认为,美国削减国防预算总额时机不对,因为国家仍处于战争状态。

沃尔夫:中国经济还有二、三十年高速发展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中国经济还有继续高速发展20至30年的潜力,之后增速将放缓,与全球平均增长水平更为趋同。他认为要取得这样的增长,中国必须克服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在内的六大挑战,其中最为严峻的是资源匮乏。他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改变全球力量格局,这个进程中摩擦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摩擦是否可以被控制。

粮食危机还有多远?

全球粮食价格正在逼近2008年——最近一次粮食危机时的高位。英国《金融时报》大宗商品记者哈维尔•布拉斯认为,天气因素和美元疲软都是造成粮价高企的原因。而要避免危机重现,我们要靠“天公作美”,也需要俄罗斯、乌克兰等农业大国提高产量。

伦敦金融城:光芒不再?

更严厉的监管措施、更高的银行赋税,让许多人认为伦敦将失去它昔日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已有金融机构警告将把总部迁往别处,但英国政府官员认为,监管改革只会让伦敦更具吸引力。

维基解密曝光“不能说的秘密”

随着25万份来往美国国务院的电文被维基解密公布,大量美国外交的机密细节被公布于众。英国《金融时报》外交事务编辑詹姆斯•布利茨认为,这些文件揭示的最令人担忧的一个信息,是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在全球范围里的扩散速度和规模。尽管这些文件没有提供什么有关美国外交的全新情报,但仍会让美国政府感到极度难堪。

单伟建: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企业赚钱

资产管理公司太盟投资集团(PAG)董事长、明星投资人单伟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时最常犯的错误是,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必定会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他认为,流入中国的资本过多,加之中国的高储蓄率,使得中国的投资率仍然过高,带来的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很可能抑制中国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

朝鲜半岛重新开战?

英国《金融时报》外交事务编辑詹姆斯•布利茨认为,本周二朝韩两国互相炮击是朝鲜半岛上多年来最为严重的一起事件,因为这是双方首次在陆地上交火,但两国打响全面战争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双方都能预见其灾难性后果。他认为,传统上朝鲜最亲密盟友的中国,这次可能会对平壤作出较为强硬的反应。

中国可以复制新加坡模式吗?

瑞银高级经济顾问乔治•马格纳斯在谈及他的新书《起义》(Uprising)时说,中国依赖投资、依赖外部需求的增长模式存在缺陷,很可能在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进程受阻时凸显出来。他认为商业自由、政治管控的“新加坡模式”不适用于中国,中国必须在政治改革上有所推进,才能让经济持续增长。

加藤嘉一:中日关系日益受民间情绪影响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中日关系评论员加藤嘉一认为,在“撞船事件”引发的中日争端中,两国政府都有做得不妥之处,而民间情绪,尤其是在中国,正在对政府的外交姿态产生更大的影响。

加藤嘉一:中国发展符合日本根本利益

FT中文网专栏作家、中日关系评论员加藤嘉一认为,中国平稳、快速增长符合日本的根本利益,因为中国不仅可以提供市场,还可以提供人才资源,而日本在保持文化道德传统、技术创新、节能环保方面的经验,则可以帮助中国取得和谐发展的目标。

谢国忠:中国应当尽快加息抗击通胀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尽管官方数据显示中国通胀水平已经达到三年最高水平,但这仍没有反映中国通胀的真实情况,老百姓的感受是,通胀已经达到了两位数水平。他认为,通胀已经成为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后两年,利率应会大幅上升。

美国中期选举:奥巴马政府走到拐点?

在美国中期选举前夜,民调显示共和党人将在众议院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在参议院也将获得不少席位。英国《金融时报》时政新闻记者安娜•费菲尔德认为,共和党人获胜对奥巴马政府来说意味着,他包括气候变化立法在内的所有宏伟计划,已基本无法实现了。

叶东:全球迎来“清洁文明”时代

青云创投创始人及总裁叶东认为,人类正迎来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之后的一个“清洁文明”时代,因为清洁技术及其应用涵盖了经济的各个领域,会影响社会文化甚至国家政治,并且直指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香港的笼屋与豪宅

在香港,月租千元、巴掌面积的笼屋,与价格千万、有着一掷千金的主人的豪宅之间,路程也许不过二十分钟。住宅市场极端的两级分化,体现出香港的贫富差距。

中国经济放缓将如何影响汇率战?

中国发布最新数据显示经济增长放缓之际,美国财长盖特纳开始发表有关“强势美元”的言论。但英国《金融时报》资深资本市场记者Jennifer Hughes认为,美联储可能采取的新一轮定向宽松,将是通往“强势美元”道路上最大的障碍。

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汇率战

英国《金融时报》旗舰Lex专栏的两位专栏作家就新加坡政府决定收紧货币政策进行了讨论。Edward Hadas认为,全球经济必须实现一种“建设性”的新平衡,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美国人和中国人都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世界。

中日关系因撞船事件而持续紧张(英文)

随着日本要求中国政府赔偿修理其被撞巡逻艇的费用,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这些日本巡逻艇因与一艘中国渔船在东中国海有争议的水域相撞而受损。英国《金融时报》前任驻华首席记者马利德对下一步局势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欧元区债务危机威胁爱尔兰(英文)

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公司Tullett Prebon的莉娜•科米历娃((Lena Komileva)表示,欧元区的结构问题不仅存在于希腊,而且也存在于爱尔兰、葡萄牙等比较疲弱的经济体中,这种结构问题把欧元区的债务问题转化为一场正在波及许多成员国的危机,西班牙可能也难以幸免。

《对话》夏季达沃斯: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与《财经》杂志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联合推出特别对话节目"The Rise of the Rest",前瞻后危机时代新兴世界崛起之后的世界格局。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获权发布这一特别节目的系列视频。在第一部分中,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等四位嘉宾就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之比较进行了深度讨论。讨论用英文进行。

《对话》夏季达沃斯:中国模式与印度模式(下)

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与《财经》杂志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联合推出特别对话节目"The Rise of the Rest",前瞻后危机时代新兴世界崛起之后的世界格局。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获权发布这一特别节目的系列视频。在第一部分中,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方星海等四位嘉宾就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之比较进行了深度讨论。讨论用英文进行。

《对话》夏季达沃斯:后危机时代的可持续增长(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与《财经》杂志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联合推出特别节目"The Rise of the Rest"。在第三部分中,包括清华大学李稻葵在内的四位嘉宾就后危机时代全球重心东移时,中国及新兴经济体增长如何更具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度讨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获权发布这一特别节目的系列视频。

《对话》夏季达沃斯:后危机时代的可持续增长(下)

中国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与《财经》杂志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联合推出特别节目"The Rise of the Rest"。在第三部分中,包括清华大学李稻葵在内的四位嘉宾就后危机时代全球重心东移时,中国及新兴经济体增长如何更具可持续性进行了深度讨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获权发布这一特别节目的系列视频。

温总理的承诺能平息外企焦虑吗?

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天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承诺,外资企业在华子公司将得到与本地企业一样的待遇,这对此前纷纷抱怨中国投资环境的外企高管而言是个惊喜。但一些观察人士认为,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又都有保护本地企业的倾向,外企在中国“生疑难做”的抱怨不会就此停息。

末日博士:美国二次探底可能性加大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教授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说,他认为美国有40%的可能性陷入二次探底。即便能够避开,美国经济在今年下半年的增长率也将低于 1%,并有可能出现“失速下滑”现象。

成思危:中国正有意放慢增长

中国重要智囊机构国际金融论坛IFF主席成思危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中国正在有意放缓经济增长步伐,改变发展模式,从由投资和净出口驱动,转变为由国内需求驱动。

黄亚生:东亚和印度模式给中国的启示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黄亚生在接受FT中文网专访时说,东亚和印度发展模式中有许多值得中国借鉴之处,包括对民营企业、农民收入的重视,以及对金融体系的逐渐放开。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15年有着东亚模式“普惠”的影子,但后15年过于重“国强”而轻“民富”。

黄亚生:民富比国强更重要

针对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黄亚生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访时表示,相比较GDP总量,人均GDP更值得关注,因为后者更能体现民众福祉。他认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政府重新确立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日本:用增长换和谐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作者Ben McLannahan认为,经济总量被中国超越后的日本,几乎失去了采取进一步财政刺激的空间。但日本似乎已经安于接受经济停滞的局面。按其它一些指标衡量,日本社会相当的和谐和健康。

我们离粮食危机有多远?

英国《金融时报》大宗商品条线记者哈维尔•布拉斯认为,近期小麦和大麦价格的迅速攀升,将蔓延至其它谷物。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主要产粮国限制出口的措施,将加剧粮食短缺局面。如果主要产粮区的天气继续恶化,2007-08年的粮食危机很可能会重演。

中国银行业压力测试:如果房价下跌60%

中国政府正要求各银行进行“压力测试”,评估房价若下跌60%可能带来的风险。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作者Louise Lucas认为,这显示出中国政府正对楼市泡沫破裂感到切实担忧。

二次探底: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

有人认为眼下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表现与2002-2003年时颇为相似。英国《金融时报》投资编辑James Mackintosh通过比较发现,如果现在与2003年更为相似,对美国国债投资者而言将是个坏消息,但如果与2002年更为相似,那么股票投资者可能将蒙受损失。

汇丰简世勋:预测中国经济崩盘言之过早

汇丰银行(HSBC)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Stephen King(简世勋)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分析了汇丰最新发布的新兴市场经济报告。他认为预测中国经济崩盘为时过早,因为中国供应、生产力方面的优 势仍然十分明显。

中国楼市下跌“不会引发债务危机”

富兰克林邓普顿新兴市场专家马克•默比乌斯(Mark Mobius)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中国家庭的平均负债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意味着即使楼市下滑,也不会令中国陷入希腊式的债务危机。

从工厂到市场:日企重新打量中国

在不久之前还仅把中国当作加工基地的日本企业的眼中,这位邻居正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市场。技术和品质声誉为日本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做好了准备,但日本企业在中国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来自本地企业的竞争。

G20:处理赤字 美欧路径不同 (英文)

20国集团(G20)周日达成一致口径,各方宣称自己的赤字缩减战略取得了胜利。然而,这种一致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峰会的公报承诺各国都将采取“促增长的财政整合计划”。Lex专栏作者卢克•坦普尔曼(Luke Templeman)分析美欧在处理赤字问题时采取的不同路径。

G20前瞻:沃尔夫谈提振需求、银行监管和人民币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认为,提振全球需求和银行监管将是周末加拿大G20峰会的主要议题。尽管各国存在很多分歧,但他希望能领导人们能在这些议题上达成一定共识。他认为中国终止人民币盯住美元政策,是短期内中国在汇率问题上能够作出的最大让步。

人民币汇改是中国重要的“政治宣言”

英国《金融时报》前任驻北京首席记者马利德表示,中国在G20多伦多峰会之前,终止了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不仅体现了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信心,也反映出最高层在重启汇率改革上暂时消弭分歧,达成一致。

裴敏欣谈人民币、中美关系及劳资纠纷

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治学教授裴敏欣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阐述了他对人民币、中美经贸及军事关系、以及近期困扰在华制造企业的劳资纠纷的看法。他认为,中美双方仍有机会在人民币问题上达成妥协,中国在对发展军事力量方面的努力不够透明,而最近的系列罢工事件对中国政府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韩东方:中国工人需要更多表达渠道

劳工权益活动人士韩东方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近期中国劳资纠纷有两大原因:一是薪酬过低,二是工人们缺乏要求加薪的正常渠道。

李稻葵:中国楼市调控将是长期政策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时表示,中国楼价上涨会造成广泛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因此政府对楼价的管控措施将是长期的。他赞成征收房产税,但认为税率应该非常之低,且地方政府应当用征来的税改善政府治理。

版权声明

未经英国《金融时报》书面许可,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FT中文网(或: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英国《金融时报》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本网络视频的使用必须遵循英国《金融时报》网站(www.FT.com)的条款,我们建议您阅读条款的全部内容。您所接受的服务仅限于个人和非商业的用途。英国《金融时报》不承诺此项服务是无误差或是连续的,同时也不给予您在任何使用(权利)方面的承诺。网络视频中非英国《金融时报》人员所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他们本人而非英国《金融时报》的观点立场,英国《金融时报》不承担由他们所表达之观点产生的任何责任。观看需Adobe Flash Player 8.0或以上版本的视频播放器。请查看与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兼容的浏览器清单

|‹上一页‹‹15161718192021222324››下一页›|
分享×